回顾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,最初是政策驱动开场,接着是资本驱动加速。而如今政策红利渐收,资本热潮退去,市场化逻辑逐渐占据主导,环保企业的新增长以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,需要依赖创新驱动。
但目前环保行业内,真正靠创新赚钱的企业实属凤毛麟角,关于创新的声音时时处处能听到,基于创新的商业增长却极少看到。
在水、固、气各个领域,一些上市企业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,创新成果高级玄奥,专利、奖项贴了满墙,但财报中很难看到创新驱动的逻辑,这种“创新高调、业绩萧条”的尴尬在业内很普遍。
本文将深入剖析这类现象背后的原因——为何行业呼唤创新,却鲜有实质成果落地?究竟是创新力不足,还是商业土壤未熟?同时,文章将进一步探讨:孕育“真创新”的企业内核究竟是什么?
噱头远大于实质
环保虚假创新乱象横生
一个颇为矛盾的行业现象正在浮现:不少环保企业打着“高科技、硬技术”的旗号,但在市场竞争中却未能展现出与相应的业绩高度与增长质量。
翻看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可以发现,一些标榜“创新型、科技型”的环保企业,其业绩表现与普通公司并无本质差异。所谓创新技术/产品,在顺境时难以加速度,在逆境时无法抗风险。
这背后映射出一个行业共性现象: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,普遍存在“噱头远大于实质”的情况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和媒体宣传中大谈特谈技术优势与研发能力,但其所谓“创新成果”既未转化为持续的订单能力,也未形成切实的利润。
站在产业升级的节点,表面上我们看到了创新的火热场景——企业新闻稿中密集出现“首创”、“自主研发”、“行业领先”等高频词,技术发布会一场接一场,仿佛整个行业正朝着科技引领的方向挺进。
然而,只要深入一步调研就不难发现,其中相当成分的所谓“创新”,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。这种现象存在已久,业内称之为:微创新、伪创新。
所谓“微创新”,是对现有工艺、设备、流程做出细微调整,并没有带来本质性的突破;而“伪创新”,则是对他人成果的包装、换皮、照搬甚至抄袭,经过术语美化后以“自主研发”的姿态出场。
这两种虚假创新充斥在环保行业各类场景中,从工艺标书到政府采购,再到奖项评选和高新认证,几乎无孔不入。
滑稽的是,在一些技术论坛或评审会上,同一种工艺技术常常被企业“各自命名”,同一套核心流程,能被叫出十几个听起来玄之又玄的新名字。
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等几十年前就已成型的工艺,经重新排列组合、重新命名或者是披上“智能”、“低碳”、“AI+”的新外衣,就作为“最新成果”推向市场。
造词式创新,已经成为环保行业某些企业博眼球、拉资源、拿资质的惯用套路。
在这些乱象背后,环保行业在技术创新的整个链条上普遍面临“落地难”的困局。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研发,从技术中试到工程应用,这条链路断点重重。
行业内很多所谓创新是“纸面创新”,很多所谓发明是“造词发明”。理论上看似可行的方案,到了实际项目现场却难以稳定运行,PPT上的先进系统,一旦进入复杂的工程应用中就“水土不服”。
一些企业甚至不敢用自己的创新技术做自己的项目,虚假创新的乱象可见一斑。因此,很多时候创新只是演讲稿上的修辞,而不是财务报表里的数字。
有些企业在研发上的实际投入微乎其微,甚至多年未设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,但却能在宣传中“产出”五花八门的“自研技术”和“原创成果”。
更有企业在国外成熟方案上做微调,贴上本地品牌就摇身一变为“重大自主创新”,这种“借壳创新”“包装创新”现象,比比皆是。
这类技术一旦接受内行的专业检视,往往经不起推敲。例如,在业内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,“这其实是90年代的老工艺,换了个名字而已。”
真正意义上的创新,应该解决行业卡脖子的痛点,提升处理效率、降低运行成本,或者重构工艺体系,而非在细枝末节上做文字游戏。
一项创新,至少要回答:这项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?提升了多少效率?能不能替代现有方案?有没有客户愿意为此买单?当这些问题被诚实地回答,才是行业从“伪创新”走向“真突破”的开始。
真正能在复杂场景中自负盈亏、经得起工程考验、赢得客户复购的创新,才称得上“创新驱动”。
伪创新盛行、真创新边缘化
环保创新难背后的产业困境
环保行业对“创新”既充满渴望,又常常堕入臆想。
为什么各式各样的微创新、伪创新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?原因在于多个方面:
一是需求端和监管端对技术创新的甄别能力有限,在项目实施中,重达标、轻过程,重结果、轻机理,只要求排放结果合规,至于工艺的创新性、经济性,往往不被关注。
尽管一些项目评审机制中,技术方案的“创新性”成为评分标准之一,但评估机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客观真实,实际操作中,谁的材料写得玄乎,谁就可能得分更高,这助长了“越会造词越能得利”的荒诞生态。
环保行业的需求端以政府或国有企业为主,更倾向于稳妥成熟、过审率高的方案,而不愿为新技术、新路径承担试错成本。再加上环保项目周期长、付款慢、试错代价高,使得创新在市场选择中常常落败于经验主义。
二是一些创新的目标本身就存在问题。技术创新应当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,如提升处理效率、降低运维成本、减小碳排放、增强系统稳定性。
但在现实中,部分企业的“创新”动机并非如此,而是为申报补贴、评选荣誉、提高估值,甚至只是为了让招标文件更容易得分。这类形式主义的“创新”,压根就不是为了推动企业发展,自然无法实现商业落地和行业推动。
创新原本承载着推动产业向前的希望,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异化为一种巧取项目和补贴等的工具。一些看似光鲜的创新成果,往往不能拿到客户现场验证,也不敢真正接受市场检验。
很多创新技术还停留在“理论好看、实验室可控”的阶段,缺乏在多场景、多季节、多污染源条件下的验证。这就导致运营单位对新技术普遍谨慎,宁愿选老工艺、老系统,也不轻易冒险“试新品”。
三是环保行业的知识产权很难受到保护,一家企业的创新突破很快就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创新,导致真创新的企业得不偿失,久而久之大家都等着抄袭别家的创新而不去投入研发了。
当“伪创新”占据行业注意力资源与投资资源,“真创新”反而被边缘化,真正有突破、有价值的技术往往因缺乏资本支持与政策倾斜,难以成长壮大。
如此一来,就形成了一个行业悖论:行业越需要创新,就越容易容忍“伪创新”,市场越缺乏成熟度,企业越容易通过“微包装”赚取眼球与资源。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,劣币驱逐良币,真正想做研发的企业反而被边缘化,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难以整体提升。
归根到底,环保行业的创新,不能只靠造词、换皮和包装,而必须回归本源——解决实际问题,带来真实价值。环保行业只有从喧哗浮躁的“造词运动”中走出来,才能走向创新与业绩真正耦合的成熟阶段。
欢迎致电028-85619167,废水、废气项目技术咨询、项目建设、营运服务。